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统战之声
 首页 | 机构设置 | 新闻简讯 | 政策法规 | 民主党派 | 港澳台侨留 | 民族宗教 | 统战人物 | 统战团体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民族宗教>>活动报道>>正文
 
自主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 这样的“天中医模式”将推广
2022-04-15 11:05   审核人:

双语诵读爱国诗歌、演绎医典古籍中的中医故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和文化调研活动……这些都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民族预科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自2018年起,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始在校内自主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经过四年的探索,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言文化教学已经形成了“思政主线、医文融合、语言为基、文化为翼”的“天中医模式”。

据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副院长薄彤介绍,预科生的语言文化教学全部由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的教师承担,在授课之初便面向全国高校调研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模式,发现大部分院校在预科生培养上延续高中教育,虽注重语言文化,但很少结合院校特色和预科生的未来专业学习。“为此,我们集结了语言学、医史文献、文学等精干教师,探索出既注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融合,又服务于学生未来中医药专业发展的特色语文教学模式。”

预科语文主讲教师杨一丹副教授承担了具体课程设计环节,她认为“天中医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筑牢语言根基,促进交流交融,体现中医特色,服务学生发展”。“没有现成的教材和经验可复制,于是我们本着普通话打底、传承民族语言文化、为中医药专业学习服务三个原则,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设计。”杨一丹说:“我主讲文学部分,选取的所有作品都与少数民族相关,在生动的文学作品中让学生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血脉关联,实现‘浸润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除了筑牢语言根基外,预科班语文课还紧跟社会发展,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设置了媒体素养板块,通过理论讲解和探究式课堂,引导各民族学生体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提升了运用信息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预科班辅导员迪丽飞拉·阿地里积极辅助第一课堂开展了演讲比赛、民族文化节、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文化活动。她表示,一二课堂紧密配合,进一步丰富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形成了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

艾力凯木江·艾尔肯是2019级预科班的新疆学生,他刚踏入大学校园时,普通话不流利,经过一年预科班的学习后,他的普通话已运用自如,如今已进入中药学专业的他很感谢预科阶段的学习。他说:“中药学专业要学习大量的医史文献典籍,幸亏预科阶段已经学习了‘汤头歌’、《四部经典》和典籍中涉及的生僻汉字,否则这么高强度的学习我一定很吃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预科班的学习,我对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自己传承文化的责任担当。”

哈尼族小伙李芋岭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大三学生,他直言在预科之前自己对哈尼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关系很模糊,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没有规划,“通过预科语文的学习,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也理解了自己的民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药的关系密不可分。我现在的理想就是把原产于云南哈尼族聚居区的地道药材培育好、研究好,让它造福更多的人!”

他们的成长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学“天中医模式”成果的缩影。良好的教育模式形成品牌效应,也让预科班每年生源质量节节提升。每届预科班学生进入专业后,语言文化相关课程成绩都有较大提高,能较好地融入专业课学习。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阚湘苓将“天中医模式”的形成归功于学工部、学院、教务处“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以语言文化教育为基础和核心,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预科培养课程群,未来我们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作用,编写特色教材,向全国中医药院校推广这一培养模式。”阚湘苓说。

来源:天津教育报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2hStznSovSEfb7NgfhNmBQ

上一条:我校召开“民族团结聚伟力 奋斗担当铸忠诚 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
下一条:学工部组织工作组赴新疆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家访活动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鄱阳湖路10号 邮政编码:3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