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统战之声
 首页 | 机构设置 | 新闻简讯 | 政策法规 | 民主党派 | 港澳台侨留 | 民族宗教 | 统战人物 | 统战团体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统战人物>>人物风采>>正文
 
关于加快构建我市新中医药体系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2022-03-08 10:58   审核人:

市政协常委、医疗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高秀梅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瑰宝。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作为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措施。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百年目标的起航,我国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天津市作为中医药发展先进地区,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意见:

一、我市中医药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天津中医药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一是具有良好的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守正基础。通过张伯礼、石学敏、吴咸中等医学大师,形成了中医药疫病防治理论、“组分中药配伍”理论、“醒脑开窍”针刺理论、“通里攻下”治疗急腹症等理论体系。

二是具有全国领先的中医药治疗能力基础。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针灸治疗中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医药防治小儿常见病等方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全国医疗领先水平三甲中医院6所(含中西医结合),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1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具有雄厚的中医药人才和科教基础。我市拥有一批中医药专业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4人、岐黄学者4人、青年岐黄学者5人、天津市名中医71人。拥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药物研究院、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40余个,中医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41个。

四是具有良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拥有达仁堂、乐仁堂、隆顺榕等中药老字号企业,也有天士力、中新药业、红日药业、盛实百草等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企业,拥有近900个中药准字号产品和50余个独家产品,有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数量达到13个。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张伯礼院士团队研发的“宣肺败毒方”和红日药业研制的“血必净”,入选国家推荐“三药三方”之“一药一方”。

五是具有良好的中医药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基础。通过大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质量优良的“卫药”品牌和中医药文化已深入民心,已经形成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存在制约我市中医药发展的问题

尽管我市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积累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距离大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中医药优秀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尚未形成。依靠新中医药理论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也尚未建立,推动我市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尚需完善。

二是我市中医药人才和科教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医疗和产业优势。尽管我市拥有一大批医学大师和名师,但尚未形成全国一流的中医药治疗中心,中医治疗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呈下降的趋势。中药资源、研发、生产、交易、应用等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近五年只有天津医药集团、天士力和红日药业3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过10亿元“卫药”大品种仅有丹参滴丸。

三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科学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培养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尚未建立,院士、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后备力量不足,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梯队不尽合理,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及周边地区人民健康的医疗需求。

四是尚未形成全社会支持中医中药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中医药发挥作用的合力,缺乏“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治理环境。医药研发和转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十三五”期间,全市只有“天士力的芍麻止痉颗粒”一个中成药新药品种批准上市,而本次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三药三方”之一的宣肺败毒颗粒也未能落户本地企业。

三、推动我市中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为加快促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建议建立中国新中医药学理论创新中心。由张伯礼院士牵头,联合石学敏、吴咸中、刘昌孝、张大宁等中医药大师,组织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中医一附院、药研院、医科大学等单位,建立中国新中医药理论创新中心。重点将中医药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以中医药为体、西医为用的中国新中医药理论体系。研究在中国新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中药相关标准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等,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是完善中国新医药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领导、完善机构,统筹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工作,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立法工作,积极推动《天津市中医药条例》的制订,研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出台支持中医中药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点专项资金,部署中医药发展科技项目,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医药创新平台——中国新中医药学海河国家实验室。依托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药标准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药研院和中药创新型龙头企业等单位,联合国内外相关中医药研究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组建中国新中医药创新平台。开展在中国新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方案、中成药配方、中药加工技术和中医药现代化等研究,推动我市中医中药事业健康发展。

四是建设中国新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治疗中心和团泊新中医健康产业园,全面提升中医治疗机构的水平和影响力,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医治疗名城。依托中医药大学、中医一附院、中医研究院、天津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等机构,建设集教学、研发、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若干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如急腹症、心血管、血液病、肿瘤等治疗中心,以及团泊中医健康产业园。提高三甲中医院的医疗设施水平,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名医资源,全面提升我市中医治疗的水平,吸引更多的患者来津进行中医治疗,拉动城市消费、发展医疗经济。

五是建立全国知名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扩大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的招收数量,加强对国学、医学和中医学的系统学习,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打好基础。通过加强医教协同、临床带教、定期培训等方式,将师承教育贯穿始终,不断探索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名中医。充分利用张伯礼、吴咸中、石学敏、张大宁等医学大师资源,采取一对一、一帮多等方式,培养出更多中医药大师,形成全国知名的“津沽名医”培养基地。

六是建立中药(卫药)产业化基地和商贸中心,完善壮大中医药产业链。加强政策引导,品种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创造、金融支持,培育更多的亿元、十亿元的饮片、颗粒剂、中成药大品种,引进和培育超百亿元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和千余家中小企业集群,建立包括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研发成果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商贸等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完善的中医药产业链。

七是积极营造新中医药发展环境,把天津市建设成为新中医药文化名城。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拍摄我市中药文化纪录片,出版天津卫药文化理论书籍,讲述“卫药”的前世今生,宣传“津沽名医”和“卫药”的品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汇集相关资料,挖掘中医药历史,结合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理论,建立具有“津沽名医”、“卫药”特征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加大对人民群众中医理论和治疗成果的宣传及应用,让中医药健康康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天津成为中医药文化名城。

发言人:高秀梅,市政协常委、医疗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来源:天津政协网

原文:http://www.tjszx.gov.cn/yzjy/system/2021/08/25/030004576.shtml

上一条:今晚报 |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邱峰建议 提升高校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推免比例
下一条:承岐黄之志 弘大医精诚——记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鄱阳湖路10号 邮政编码:301617